邓勤|逝去的远情(散文)

关注↑↑↑我们获得更多精彩!
逝去的远情(散文)
邓勤
2020.08.13
一九八二年的八、九月间,凤县阴雨绵绵,细濛濛的秋雨,飘飘零零地下个不停。那个时候毛主席他老人家生前的教导还在延续。陕西省卫生厅派出了六十多名医务人员和专家,组成妇女病普查防治医疗工作队,来到地处秦岭南麓的深山凤县,免费普查普治妇女宫颈癌疾病,这也是建国后,国家对山区妇女普查普治疾病的最后一次。
从那年的八月初立秋后开始,经过两个多月时间,一直到国庆节后的寒露时节,这场声势浩大的医疗卫生集中普查活动与这项为山区妇女治疗疾病的工作,方才告一段落。
我当时在凤县广播站工作,有机会见证了这次妇女病普查普治工作的部分过程。特别是我和我的同事在凤县医院,采访报道了一些患病治疗的妇女情况,又接触了从省城西安赴山区给患者医治疾病的专家教授,那些点滴均给我留下了难忘的记忆。
我的故事就从一九八二年国庆节这天讲起吧!
那年的十月一日,也正赶上中秋节。那一天,凤县县城双石铺沉静在一派祥和的佳节气氛中,大街小巷,人头攒动,熙熙攘攘的人流中,山里人高高兴兴地正忙着过节,县城处处充满着和谐的气息。我和广播站的其他两位编辑,放弃和家人们团聚的假期,到凤县医院采访部分接受宫颈癌手术治疗的患者。
在凤县医院妇科的一间普通病房里,我和同事们采访了八名患宫颈癌的患者,她们都是在这次全县妇女病普查普治中被检查出有病的人,而且均来自边远农村乡间。我们去采访时,她们手术已经做完好几天了,正躺在病床上休息。大伙儿看见有医生和记者进来,一个个都起身坐在病床前,人人脸上露出了笑容。陪同我们的妇产科张主任告诉我:“这个病房是咱们医院专门为宫颈癌手术病人腾出来的。”我当即插话道:“哦,还为她们专门腾出这样一间大病房,你们可真是想得周到啊!”
我那天采访了十六床的病人杨女士。她是平木公社杨河村的妇女,她是在此之前,由西安专家深入平木公社普查时才发现的患者,国庆节前就被送往县医院来住院治疗了。杨女士给我说:“我家住在深山里,离县城一百八十里地,我们那里从今年八月以后,就雨天不断,西安来的医生,冒雨在我们村里挨家挨户普查。来到我家的时候,普查队员们被雨淋湿衣服,满腿满脚都是泥巴,我当时就感动的不知道说啥好!”
杨女士给我说话间,我的思绪也不停地转动。
凤县是全国妇女宫颈癌疾病的高发区之一。那年八月,陕西省卫生部门继续贯彻毛主席“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把查治宫颈癌疾病作为防治妇女病的重点。省上抽调六十多名医疗卫生专家教授,组成宫颈癌普查防治工作队来凤县蹲点。普查队分成四个小分队及一个病理队和一个手术队,分别深入全县十三个乡(镇),把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温暖送到千家万户。
普查队员跋山涉水,历经辛苦,经过五十多天的忘我工作,送走了初秋,迎来了寒露,一路一程;时而头顶阳光,时而冒着秋雨,朝朝夕夕挥别了汗水和雨水,对凤县一万五千多名已婚妇女进行了逐个普查,检查率达到百分之九十三点四;对查出的患宫颈癌疾病妇女,全部进行免费治疗。同时,还对全县七千三百多名患有其它妇科病的人员,也给予免费诊断治疗。
这是一段真实的历史记录,它来自我和同事们当年的采访报道。
我和同事们的采访还在进行。
十六床的杨女士,打开了话匣,滔滔不断。十九床的李女士已迫不及待地把话接了过去,说:“记者同志,我家住的比她家还远哩!过去我看个头疼脑热都不容易。如今省城的医生来到我家里,不嫌弃我们,给我查病。还把我用轿子车接到县医院来免费治病。”李女士说着说着,禁不住眼泪就流了出来。
杨女士和李女士的手术,都是西安医学院附属医院教授李维清专家亲手给做的手术。在患者恢复期间,有一天医院院长陪着县长来到病房看望她们。李女士越说越动情,只怕我不再听她讲述,连声说道:“县长那天来,正下着雨,李教授也来了。李教授连个雨伞都没打,全身上下全都淋湿了,站在我面前时,他头上还吊着雨珠呢。”
病房里,我们记者被康复后的妇女们几乎围了起来。她们感人的话语,实在朴素,深深地打动着我和同事们。妇女们共同的声音,就是表示出院回去后,一定要好好劳动,多打粮食,报答党的恩情。她们发自肺腑的感动,几乎异口同声道:这病如果放在旧社会,只有死路一条;在新社会的今天,国家才会为我们免费治疗,是共产党给了我们第二次生命。
这些普普通通的山区妇女,一句句,一声声,道出了赞美社会主义国家的好,说出了共产党的伟大。
在这样的一个佳节里,县城双石铺秋高气爽,金风飒飒;在这样的一个日子里,县医院的妇科病房沐浴着秋天那暖融融的阳光;那是临近中午的时间,天空中高悬的太阳,透过窗户,照射进来,毫不吝啬地将病房里雪白的墙、雪白的被褥和病人们身穿的一色雪白的病服,一切都衬托的无比鲜亮,耀人眼帘。那些山乡的妇女,给我们和亲人们倾吐衷肠,她们,是那样地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一个个说着说着就止不住热泪夺眶而出……
趁着妇女们和其他记者说话的空隙,我走出病房,想去病区办公室找找西安来的李教授和他的专家团队。
正巧,我在楼道里和李教授不期而遇。
这位西安医学院附属医院的李维清教授,他从八月初普查疾病开始,来来去去从省城到凤县,连自己都记不清往返跑过多少次了。我和李教授此前已打过交道,也算熟悉。这次给那些患病的妇女们集中做手术时,他又从西安专程赶来,亲自上手术台,给患宫颈癌的妇女们主刀,用他精湛的医疗技术,解除山区患者病痛。
我和李教授边走边谈。这位年近花甲的教授脱口而出,说道:“这次参加凤县的普查普治手术队,我也受到了一次深刻的社会主义思想教育。毛主席他老人家曾经教导我们,要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这次下到基层,走进老百姓之中,才真正感受到毛主席的教导是无比正确的,是有着重大意义的。我通过自己的身体力行,将医疗工作为老百姓服务、为基层服务的又一次最好的实践。”
李教授侃侃而谈,他还给我讲道:这次参加咱陕西省的下农村普查工作,在凤县工作的这几个月里,我经常会想起毛主席他老人家对医疗卫生工作的谆谆教导。全面普遍免费普查普治广大农村妇女宫颈癌疾病,这项工作,只有在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国家,才能够做到。
李教授给我说着说着,显得非常激动,他又高兴地告诉我说:“记者同志,我在你们凤县这段时间,还创作了一些诗歌。要不!我给你朗读一首?”我当即接话道:“好啊,我洗耳恭听。”
魏巍秦岭耸云端,嘉陵源头行路难。
白衣战士多奇志,欲叫瘟神早归天。
接着李维清教授又给我说了段插曲,那是他们一次在前往凤县唐藏公社普查疾病时,突然遇上一个暴雨天,他们一行白衣战士头顶大雨,脚踩泥泞,艰难地攀爬行走在茂密的辛家山原始森林里,大家低头瞅着脚下奔腾的江水,抬头望着被森林覆盖的陡峭山路,从不见尽头的一线天空中,大家不畏艰辛,相互搀扶着,冒雨赶往目的地,去迎接新的战斗的点滴!听完李教授的叙述,我也显得很激动,他的那首小诗,不正是李教授与他们同事们的真实写照吗?!
采访结束,我和同事走出病房,返回凤县医院办公楼的路上,抬头看见楼前正厅悬挂着的:“贯彻预防为主,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两条标语格外醒目。
那是毛主席的教导,就好比山间上方的一盏明灯,照耀指引着我们那一代人前行!
十月里来金风过,十月里来艳阳高。怆然岁月,感念时光,历史是发生在昨天的故事,但它是一个时代的缩影。
作者当时采访时照片
喜欢本篇,欢迎点赞分享
作者简介:
邓勤,退休公务员,陕西省宝鸡市党史专家库专家,宝鸡市文学创作学会会员,热爱写作,尤其爱好散文。曾有一定数量新闻报道、政论文章、杂文,散文等在省级以上报刊、杂志,及多家公众号平台发表。散文《留在心中的母亲》,2020年5月在《神州文艺》公众号平台举办的“大地的缅怀”清明节全国有奖征文中荣获优秀奖;7月30日该平台“父母之恩”主题全国有奖征文获奖名单揭晓中,散文作品“父亲是一座山”荣获三等奖。戳这里,往期经典作品回顾邓勤 | 山那边(散文)
邓勤 | 天边飘来一朵云(下)
邓勤 | 天边飘来一朵云(上)邓勤 | 渭河,静悄悄(散文)(主播:马子晴)邓勤|海外乡党寄丹心(散文)邓勤 | 腊月?正月(散文)邓勤 | 写作无涯苦作舟(散文)邓勤 | 依依不舍凤州情(散文)邓勤 | 云中青石谁寄来(散文)邓勤 | 难忘一九八一年的夏天邓勤 | 背柴(散文)邺 城 文 学 征 稿
《邺城文学》面向大众长期征稿,体裁不限,欢迎各类正能量的文学作品。要求原创首发。优秀作品也可推荐。也欢迎大家自带配图、音频。字数要求:散文不少于800字最多不超过3000字;优秀小说可以连载。现代诗歌至少两首。没有酬稿,赞赏一周以内超过10元,包括10以内全部是作者的,不足10元或者一周以后的赞赏不再返还。有诵读的赞赏按比例给诵读者。
平台隶属河北省临漳县文联
长按二维码关注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微信qh9289
图片?网络 / 审核?春天树 / 责编?太阳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