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翁:府谷地名引出的文化思考

请点击上面蓝字“府谷文化”关注我哟!
府谷地名引出的文化思考
镜翁/文
府谷(guo)、目前只是一个小县城,曾经设立过郡、州、府、县各级朝廷的政权建置。这个地方除了没有建立过统一国家的大京城而外,历朝历代曾经设立过中国所有级别的行政治所,汉朝设立过诸侯王都城、宋朝设立过朝廷直辖荣河郡。州、府、县更是反复设立,明朝末年曾经是大反王的起事基地。
府谷还是明君之都,旷世英明皇帝就走出来好几位。安邦定国、匡扶社稷之臣,国稳关固、威震山河之将,忠贞不二、阖门赴死之英烈,均是家喻户晓。
地方名称:有证可述的就有胜州、云州、中都、芭州、富昌、银城、红州、涌宁、府州、荣河、府谷,不下十数个地方名称。治所虽然不一定都在当前的府州古城,但都是设在这一片地方县级以上行政建置,这在全中国也是极为少见的,地名变更多,说明历朝历代对此地的重视,也是它久远历史的文化符号。
因为其优越的地理位置、便捷的黄河运输之利决定了其历史地位的必然重要性。历史文化已经进入到繁盛阶段的时候,榆林这片区域还归属府谷管辖。
黄河流域中游区,是华夏民族的发祥地。府谷从史前文明遗址一直到近代史遗址、遗迹、遗存均有留世,其历史文化底蕴不言而喻。
府谷在历史上大多时候隶属于河东(太原),唐初皇家建筑至今完好,明朝时都、布、按三司均属河东。
府谷归属榆林府是进入清朝以后的事情。明朝中期戚继光修筑长城时,府谷从嘉靖年起始,设有红州卫统管一段长城的修筑,东接大同卫,西接宁夏卫。跨过隆庆朝,到万历年才在东边增设了威远卫,西边增设了榆林卫。
修筑榆塞长城只是一个阶段工程,时长不超过一年。而明朝整个儿长城修筑了一百多年直至明朝灭亡。许多地方明朝灭亡以后还在修,其中就包括府谷,因为长城修筑队伍并未因朝廷灭亡而立即解散,因为大明朝廷依然在心里。
历史文化、本应以遗址、遗迹、遗存、考古、史志、民间记录多元为依据。史书自然是重要依据,唯史书记载为根据的是浅显著述。府谷的史书记载因政权设置变更频繁而遗失也多,或者原本就没有记录,甚至找不到多少纸面出处,但不能就说它没有历史文化。特别是从榆林史书中去寻找府谷历史,那肯定是连门都找不到了,因为历史构成相差至少有数万年之多。
史书没有记载,历史就不存在了吗?论述必须要有遗址、遗迹、遗存、民间记录等多元真实资料,否则就成胡说了。昊天宫、孤山铁塔都在,史书没有确切记录。寨山遗址存在,史书也没有记录,它的历史遗址就是 “文化史实”。
府谷特别是秦始皇封禅台遗址、汉朝代国中都、太子太后遗址、遗迹等与这些大事件,史书更是记录清楚。既有遗存,也有史书记载。
陕西省、榆林市、府谷县,按当下的行政隶属顺序推衍历史文化,实在是太肤浅,府谷县就成了没有历史文化的地方?这种观点近来见诸不少文章,其中不乏为“榆林大家”之言,也包括个别府谷藉文人。
其实,府谷的历史文化年代之长与中华文明相等,和榆林比较是以百倍计。府谷县的历史文化之完整,全国除秦、晋、豫而外,其它任何一个大省、市都难以与之匹敌。
这篇小作一反以往,全不引经据典,主要依据就是遗址、遗迹、遗存、民间记载。“府谷书场、茶馆”之中的“府谷叨(道)书”的说书匠之间世代誊写、传阅之手抄本与口口相传的当地故事。集合自己一生中用双脚到达地方之所见所闻,由思代考,做出判断而作。
全部均为个人认知,并不影响其它同仁的任何解读,包括与本观点不同的见解。只为有利府谷地方文化底蕴,交友谈资富欲而作。
中国上古历史,是从黄河流域中游区孕育而来。五千年文明史也只是黄河人(华人)发展过程的一小段。黄河流域是华人的发祥地,华人在黄河流域中游区诞生,进化到一定水平以后,不断选择逐水草而居,进而向四面迁徙的过程。府谷就是黄河人发源地重要区域之一。
石峁、寨山考古遗址,虽说有五千年历史,也只是府谷历史新近史的样貌。
本文先从胡桥沟讲起:胡桥沟原名狐醮沟,近年避(狐)才改称胡桥沟。
去过的人们肯定都看到了,狐醮沟内有一大片石堆塔林。这个石堆塔林的工程非常浩大,主要形成于母系社会时期。因为狐醮沟上游流域本地石头材质全部是软质的风化砂岩,而这些石堆塔用材基本都是花岗岩。也就是说:这些石头都是从很远的地方运来的,光这个运输量在那个年代就无法想象。
每一座石堆塔,原本就代表着一个部落,石料也是从本部落当地运来。所以,这些石头都呈献出了五光十色,是顽石与美玉共处的远古石堆塔林。
这是一处上古歃血会盟与祭祀遗址,而且曾经的规模是相当盛大的。当年在全国应该还有很多处,只是大部分已经被人为破坏殆尽而已。单从规模判断,这一处歃血会盟与祭祀遗址曾经被使用了很多年或者以万年纪。
府谷保留了这么一处遗址,应该是国家级文物宝库中的顶级国宝。在府谷以外区域,只有新疆还有部分遗存,其它地区再未见过如此集中、密集的石堆塔林。此处遗址是已知为全国之最,虽然损坏了不少,它的历史应该是用“万年”来做记载时段的。
府谷还有易学三大著作之一的叠卦《易数》,唐代吕纯阳在木瓜至通庐衍成的五百一十二卦是海内外之孤本,世间唯一,作者有专文论述,本篇不赘。
再讲讲春秋时期的晋国地盘有多大?今天的“晋”是只指山西。春秋时期的晋国进入战国以后,发生了韩、赵、魏三家分晋,都城却均不在如今的山西。
赵国都城在河北邯郸;魏国都城在河南开封(大梁),韩国有三个都城,依次为陕西韩城、山西临汾(平阳)和河南新郑。
战国时期的府谷大概在秦、赵边境,以大河为界而归属秦国。因为秦国崇水尚黑而以名河为德。府谷就是秦德之源,名河德水也不停地浇灌着大秦国运。所以,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来秦水之源封禅名河为“德水”。为证其仪式至重还更改了夏历纪元,一直使用到今天。
战国时期,赵国的石砌长城遗存,如今从包头大青山以北,沿固阳、达茂旗,基本延伸到了内蒙与蒙古国交界处。蒙古国有没有?没看到。相信南面的部分也是被破坏了,并非原本没有。也就是说:那个时期的蒙古区域,是华人聚居区,并没有分别什么游牧民族或少数民族地区。“汉民”、只是汉朝“汉室之民”的代称,后来形成了今天的汉族。
后来内蒙、府谷区域之间,汉族与少数民族中的相关记忆,在历史长河中,只能算是一个短暂的新近史。
长城、历史上也从来没有一天曾经是那一个朝代的国界,中国人修筑长城的历史已经有几千年,当时只是一种区域领地示意或者防御工程。
特别是明长城,更与国家边界无关。明朝北部边界在北海(贝加尔湖)以北还有千里之遥,长城以北国土面积是长城以南的两倍还多。
黄河中游区与长城内外,就是中国历史的经济文化中心区。赵国长城至少就修到了内、外蒙边界,秦始皇的直道也修到九原郡(五原城)。府谷县拥有黄河与长城双重文明,它就是中国历史的经济文化中心区域,这一点毋庸置疑。
切题主述府谷县的县名:首先与后唐时期的“府谷镇”毫无关系,理应排除。
因为后唐时期的府谷镇是军镇,非行政建置也非地名。军镇名称至少是由两个以上地名的合称;少则管辖十数县,多则管辖数十县之军事,比如“延绥镇”。军镇延伸到现在叫“战区”。它决不是现代乡镇的意思。
府谷县或者府州(府谷州),清楚地是到了宋朝建隆年间才正式生成。如果没有更为有力的证据,更不必曲解字意,消灭文化底蕴,抹煞交友谈资。
如果在正史中出现明显的篡改、伪造情节时,民间记录就成了最真实地历史。
至于府谷县的“府谷”地名,进入宋朝以后才正式出现,这个历史非常明确。
如果府谷是赵匡胤故里成立,那么,“府中谷,民自取”,宋太祖颁旨命名“府谷”,才是府谷地名最直接的真正来历。虽然在史书中没找到记载,但其它说法也只是建立在推理之上,这个说法至少在民间有完整的记录与流传,有准确的时间和清晰的脉络过程与根源,与历史年代也吻合。
比如《旧、新五代史》,宋太祖的出生地只字未提,元修《宋史》中的洛阳,五代时叫“陈州”。宋太宗的出生地浚县,五代时此县名还未出现,那时候叫“黎阳”。剔除祥瑞神化部分且不论,所记载的两处地名在五代时期都没有,均使用了后来才有的地名。而祖居地“涿郡”却相反又使用了东汉时已废弃的行政建置,这就是明显的假托,完全有理由不认可。
而流传赵匡胤故里历史的地方虽然还有好几处,根据传说分析和实地考察以后可以断定,其它地方流传所述,都是赵匡胤成长阶段有部分时间的活动区域,而非出生地。只有府谷才流传是赵匡胤、赵匡义的出生地,其它地方连出生地流传也没有,这与所有地域流传并不矛盾。
府谷的谷字,应该是五谷的谷,按山谷讲永远说不通。山谷、两山之间目视通川之豁口方为“谷”,弯曲的河道没有谷,府谷四面也没有看出去的地方,与山谷、河谷完全不搭界。
当然,四面有山,中间有一块平地也可称为谷地,但这就很是牵强。再者,就算有山谷、谷地,做为“府”的这个建筑物内也不能容纳山谷、谷地、河谷。
如果山谷里面有建筑物为地名,那就应该叫“谷府”,而不能叫府谷,这两个字的前后位置有根本区别。比如湖北省的谷城县,出了谷城便是江汉平原,那就是建设在河谷间的城镇。
又如山西太(大)谷、山东阳谷、北京平谷,凡是谷字在后面的地方,地名中都是自然地形,与政府或建筑物是无关的。所以,府谷的谷字,只能是五谷的“榖”字含意,而不能是山谷、谷地或者河谷。
府谷虽然地处北方的纵深,却有南方气候特征。四季温度比周围都高了不少,也不太刮大风。地处北方再冷的冬天,漫天冰雪覆盖大地之时,府州城西、河神庙前仍然有一片永远不结冰、碧绿如茵的“庙前湖”(已经填埋)。还有一条冬季稍显浑浊,但永不冰封的大河,饶有南方水乡景色。
但是,目前所有能看到的史、志,基本都写的是“府谷”,只有少量庙宇碑文、牌匾、题记也有写“府榖”的。
古人未必就无错。府谷大的历史地名有三个笔误字,因为它实在是讲不通,它们分别是:府谷-府榖;黄甫-皇甫;木瓜-穆瓜。
但是官府用公权力一旦命名公布,地方政府、百姓也就只能照此执行了,甚至没有考究的必要,好在简化字将两个谷字合二为一,只是在作文时有所思考含义,有旅游者或友人来到府谷,为其介绍地名来历而已。地名背后没有故事,这个地方便没有底蕴,至少在酒席宴间也少了几分谈资。
只为题目讲明白自己的观点,并无其它任何含意。只为给酒宴、茶叙间的府谷人提供谈资,也为将府谷县建成有底蕴的城市而作此小文。
附:
府谷话:榖:念guo,谷:念gu,榖与谷在府谷话中原本就是两个音。

 作者简介 
镜翁,本名张玉玺,祖籍登州,1950年出生于陕西府谷。武汉汽车工业大学汽车设计制造专业本科毕业。又先后在榆林财贸学校和北京商学院进修,学习财务和企业管理。
信守中庸,无党无派无宗教。年青时转战湖北、四川、陕西等三线建设工地十数年。一生只服务于国家第二冶金公司和陕西府谷商业储运公司。
历任教师、工人、技术员、车队长、副经理、经理、董事长。国家内贸部华运榆林公司总经理等职。
天性好为人先,创造了国家及府谷县多个第一。在府谷任职公司,始终采用最先进的技术、设备。成为全国行业先进典型。其管理经验经国家商业部宁波会议面向全国推广。将企业个别职工,培养成商业系统全国劳动模范。
作者从十六岁起任小学教师,六十一岁退休,为国家工作四十五年有余。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县财政收入只有几百万元的时候,主动走出山城,与国务院各部委和国家大企业联络,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为全县引入域外资金达三亿多元,为县域经济快速发展起到了舟辇作用。
九十年代后期,依特邀专家身份转到山东工作,定居济南。
作者毕生从事工科职业,曾编写过汽车专业大学选修教材。为清华大学创办实习基地,在清华大学设有奖学金。还担任过国内多个汽车厂技术顾问。获得国家专利一百二十多项,基本已经实施。有的产品,曾占全国市场八成,还远销欧美等发达国家。目前,国内每辆载货汽车,或多或少,都有作者的技术或研制的配件。
进入二十一世纪,初涉文学创作,先后两版发行过《府谷名胜故事选》。退休以后,陆续完成《镜世义商》和《镜世书场》两部作品的创作,校刊《易数﹒珍方》,均已出版发行,正在编纂续集。所有作品均为史志体。犹如根雕,九分天然,一分工艺。
年近古稀时,方学识玉、琢玉、治印,并有孙子选句横幅、梅花篆书、手写中堂、绣品中堂等作品留世。
◆◆◆ ◆◆
【投稿说明】
投稿请发邮件至:
[email protected]
微信投稿:
13227921162
爱府谷,爱文化,爱生活,
欢迎投稿!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